□曹然
时值暑假,国内高校与中小学纷纷敞开校门,或为招生宣传,或为资源共享,暑期逛校园成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乐事。然而,少数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干扰了校园秩序,让开放校园遭遇争议。如何推进校园进一步开放?应认识到,这不仅是物理空间意义上围墙的开放,更是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对接社会需求的探索。
开放校园的意义,远不止“拆墙”这么简单。它首先是对教育公平的生动诠释。当普通市民能走进学校图书馆看书、听场讲座,或在操场散步,优质教育资源便从“象牙塔”专属变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财富。其次,开放为校园注入了活力。尤其是前沿性、实践性强的专业,一线工作者带来的多元视角与经验,能帮学生拓宽视野,让理论在现实土壤中扎根。更重要的是,校园与社会的接触,为师生打开了了解社会、培育责任感的窗口,恰如“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”。
开放校园,应是分层次、有秩序的。最基础的是物理空间开放。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,开放操场、食堂、图书馆等公共空间。根据苏州市教育局文件,具备“对外开放场馆设施安全”和“对外开放的场馆和教学区隔离”条件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可以对外开放。在苏州职业技术大学,“‘2034杯’首届小学生足球大会全国总决赛”正是在五一假期在该校体育场上举办的,从时间上规避了对教学的影响。
更深一层的,是知识资源的开放获取。在苏州大学,已开办一年多的“苏大夜校”通过上线新课程、开设新教学点,以及推出亲子课程等方式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多维度、全方位的开放获取。最高级的,在于推动实质性的互动共创。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,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,包括4家新建校企联合实验室、24项产研总院在推重点项目、超30亿元“南大系”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……如此,校园资源得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“智囊团”和“助推器”。
开放校园,从高大上的理念到可持续的实践,需要依靠坚实的制度保障。应当探索“校园开放日”的常态化机制设计,在保障校园秩序的同时构建可持续的公共文化空间;应当通过预约分流、智能安防、社区共治等制度化管理,减少开放过程中的安保压力,可借鉴苏州博物馆的实名制全预约制度;应当通过增加政府补贴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开源节流的方式,抵消开放校园带来的维护成本和资源消耗。
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“社会即学校”:“应当将校门打开,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,动员学校的力量,帮助社会进步。”这与今日的开放校园理念高度契合。开放校园,正是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奔赴。